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方略

发稿时间:2017-08-12 10: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不求近功,不安小就。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首次被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写入了党章中,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创举。古话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态治理也是一样的道理,修复和改善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成效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塞罕坝人工林场的建造,还是长江流域“宜昌试验”的成功,亦或是其他已经取得成效或正在发挥作用的生态治理“奇迹”都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所创造的。因此,生态治理必须立足长远,要舍弃眼前的小利以谋取长远的大功,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任何安于现状、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这项工程的失败,甚至是生态系统的完全退化,而导致的可怕后果是需要我们自己承担的。

  既要金山,也要青山。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取得胜利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低碳、环保、绿色的发展、生活方式取代高耗能、低产出,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激发更大的经济发展动能,因为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本就是一体两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会被时间与空间限制,一旦自然资源消耗殆尽,那么经济发展也将戛然而止。只有构建生态文明,激发绿色经济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谐美景的唯一途径。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构建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植物的覆盖率、水源的治理、物种的保护,而是一个生态链的完整修复建设。生态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完整修复生态链,让每一个物种都能在弱肉强食的淘汰与生存中不断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中,才能让生态治理成效惠及后人。正如“鲶鱼效应”,若没有鲶鱼这个天敌的追赶,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就可能全部死去,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修复生态链,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才能让生态建设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

  跟随习近平的脚步,构建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社会,才能再次体验古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旷达。(学习大军)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