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将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发稿时间:2021-09-11 09:22:00 作者:李三辉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李三辉

  乡村建设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党获得农民支持,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历史证明,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组织建设引领带动。当前乡村治理契合国家治理需求,面临的形势任务更加复杂繁重、使命更加光荣,但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党组织建设薄弱与引领作用不足、党建与治理有机融合不够等问题。走好新时代乡村治理之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增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格局,扎实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领导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这决定了改进乡村治理必须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要切实增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基层党组织研究社会治理核心问题,要从政治大局出发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找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做好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建设。一方面,要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阐释好、贯彻落实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提振鼓舞民心与组织动员的政治引领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推动党的建设活动融通乡村治理工作,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锚定乡村发展的共同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二是要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力。党建引领是我国推进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鲜明特征,而强化组织建设是保障党组织发展壮大、永葆生命力的核心环节。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其重要方向就是要使自治组织建设日益规范,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中不断提升乡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参与乡村社会事务治理,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组织协作治理效能。三是要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行动引领力。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用自身行动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认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和行动影响力。

  持续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机制以适应现代化治理变革,促进乡村治理运行效能提升。一是建构有坚强领导核心的乡村治理组织运行体系。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看,治理机制是在党组织领导下运转的,一方面要坚守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的组织架构设计,做好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协调全局的效力,完善其对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引领机制。建立各级各方面力量整合机制、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群众参与治理机制,以扩大和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拓展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新型社会组织等参与经济社会事务治理。二是建立健全以民生改善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机制。直面乡村治理中的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以解民困、服务于民为工作准则,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逐步从整体布局上不断拓宽公共服务覆盖面,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强化乡村社会秩序的法治保障机制。加快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乡村治理有法可依,构建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综治维稳、突发应急等工作机制。推进文化治理的制度化运作,积极发挥村规民约这一软性法律的治理作用,形成多层次治理规则以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优化保障乡村发展环境。

  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不断改善社会治理方式、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扩大各类社会治理力量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纵深度,构建“三治结合”不断深化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一是在治理核心主体层面坚持自治。不断提升基层活力和居民自治能力,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村民自治的主体性功能。二是在治理秩序维系上践行法治。法治是“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底线保障,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规范力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当依法而治,用法治建设“定分止争”,以法治制度和法治精神保障治理运作环境。三是在治理价值自觉上厚植德治。以治理有效与和谐有序为导向的乡村治理,应当不断强化社会秩序的内在文化认同和德治导引。扎实提高乡村治理成效,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回归,将德治思想融入自治制度设计和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夯实社会善治的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何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