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专家谈】超越“文明冲突”: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存

发稿时间:2017-12-06 14: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进入新时代,既是中国发展的新历史定位,也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站上了新的起点。当前,世界面临新旧格局转换、新旧秩序更迭、新旧体系更替的大变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大国的全新世界观,是中国为解决当前全球治理困境贡献的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含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在文化层面,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极具特色的文明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背后的理念支撑。

  “天下大同”超越“文明冲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的“和合”文化一脉相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无疑是对其最经典的注解。从古至今,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特性一以贯之,倡导世界各国守护各自的文化特性,尊重他国文化理念,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展示出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极强的包容性,坚信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促进融合,融合推动进步。这种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是帮助世界打破“文明冲突”自我实现预言的法宝。

  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超越文明冲突,需要摒弃文明之间的高低之别、优劣之分,需要各国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认同,因此,跨文化交流对话在国家间交往与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近五年来,人文交流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所占权重显著提升,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共同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有力地拓展、深化了我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双边、多边关系。

  相较于政府高层互动往来以及国际安全、经贸等领域合作,人文交流能够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润物无声,直抵人心,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人文交流涉及教育、旅游、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对外交往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更容易拉近不同国家人民心与心的距离,消解疏离、隔阂感。

  对中国而言,提升人文交流水平,需要进一步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对外传播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容易被简单抽象成若干僵硬的文化符号,触及不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遑论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在思想层面的延续。因此,进入新时代,中国需要重新发掘自身文化内涵,深入思考古代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今国家乃至全球治理理念的深远影响,在国际人文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青年大有可为

  随着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成功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对世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国家展示出强烈意愿,同中国加强在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交流合作。这为中国广大青年深度参与跨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在教育领域,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后,2012-2016年间中国政府提供了3 万个奖学金名额,资助中国学生赴欧盟、欧盟学生来中国留学;双方设立了“中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中欧高校合作办学的支持,增设了多个领域的联合培养项目。在创业创新领域,根据中美人文交流行动计划,中美两国计划每年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并新设若干青年创客交流中心,鼓励两国青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参与具体合作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交流合作。中欧、中俄、中非等青年交流机制中也有相应类似安排。

  新时代为人文交流层次的提升、领域的拓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作为一个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国,肩负着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中国在整体外交中更好地运用人文交流机制,一方面继续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提供思想、理念层面的优质公共产品。(姚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姚春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