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浅谈领导干部上网“三唯三观”

发稿时间:2017-04-24 17: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工作,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可以说,学懂用好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新标配”和“必修课”。 

  网络“大V”是最贴近舆论场核心的群体之一。从现实来看,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一把手”想要积极有效处置网络舆情,运用议题设置开展网络外宣,充分发挥网络“大V”积极作用,听其言、纳其策,是推动中心工作发展,缓解舆情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有一些领导干部对互联网舆论生态不够了解,对网络“大V”或是存在盲从心理,或是存在恐惧心理。有些觉得“大V”很牛,有些却看不起“大V”;还有些把“大V”当做媒体记者对待,有些却把“大V”当做闲杂人员对待。错误的“大V观”不仅不利于工作开展,而且会在关键问题上形成伤害。 

  在网上活跃着各种“大V”,有的是真才实学、有的却是滥竽充数,有的是爱党爱国、有的却是投机取巧,有的是低调沉稳、有的却是舆论掮客。在如此复杂的网络“江湖”中团结真正对党和政府有益的意见领袖,引导其在舆情处置、网络外宣、政情互通等方面提供真知灼见,是考验领导干部真懂网还是假懂网的新课题。领导干部与网络“大V”打交道,应当秉持客观、理性、端正的态度,摈弃“三唯”观念。 

  一要坚决摈弃“唯粉丝论”。“唯粉丝论”已经成为阻碍舆论场健康发展的毒瘤。很多领导干部乐于与“大V”打交道,却不懂得如何与其打好交道。见到“大V”,首先就问“你粉丝多少?”像极了我们日常打招呼的“你饭吃了没?”长久以往,通过“刷粉”“买粉”以拥有更多粉丝基数,进而凸显“江湖”地位,成为“大V”成长的错误导向。但实际上,有些所谓网络“大V”的“百万粉丝”“千万粉丝”并不真实,它们不是由一个个实打实的人物账号组成,而是机器推的、平台送的,甚至是淘宝买的。这样的“大V”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只要细心检索,就会发现一大批“水货大V”,个别账号的粉丝注水率甚至高达75%。粉丝不一定代表真实影响力,当领导干部遇见网络“大V”,要擦亮眼睛。 

  二要坚决摈弃“唯网红论”。舆论圈某种程度上也是“娱乐圈”。因为金钱和名利的驱动,在网络中,一些“大V”将很多娱乐圈中的营销手段搬了过来,形象包装、软文推广、高端营销,各种炒作手段都能在舆论圈中看到。网络人士通过披上“网红”的外衣,极具迷惑性。但事实上,在网络中,成为“网红”的门槛并不是特别高,一些“网红”上升渠道更是见不得阳光,他们参加活动可能只是“打个酱油”,打榜可能是精心伪造亦或是三流榜单,作品可能是团队包装或他人代笔,网络界口口相传的事迹也可能是巧妙的障眼法。反之,在网络世界里真正高水平的人大多低调,如创作过多部高质量作品的“复兴路上”工作室,其推出的作品并不频密,却个个精品,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力,他们从不自我宣扬“丰功伟绩”,更不会做“网红”。 

  三要坚决摈弃“唯头衔论”。领导干部对待“大V”,还要避免一种错误认知,便是将“大V”的网上“头衔”作为评判标准。网络达人、专栏写手、知名专家、微博教授等认证信息、头衔职务等都是可以被“造出来”。一些职业写手的网络作品,可能是“流水线”的作业,毫无质量可言,还可能因为和“高大上”的媒体平台建立了良好私人关系,发稿远比普通人简单。如某个发表过多部网络作品的外籍“大V”,曾被一些地方部门、企业请为座上宾,他们对其网络口碑没有做深入排摸,其本人后因为多次发表出格言论,最终被销号。反之,一些没有头衔的网络草根,创作出的“马克思是个90后”、“RAP《我的祖国》”等,却成为了网民交相称赞的网络精品。 

  网络无疆、理念为上。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拿起互联网这把刷子,让网络“大V”为己所用,必须在“学网、懂网、用网”上培育以下三种理念。 

  一、学网不能“削网”。自从有了互联网,“一个点”的舆情会被扩大到“一个面”,进而引爆全网。有些领导干部觉得新媒体不好管,惧网、不触网;有些领导干部觉得单向发布的微信平台“安全”,不愿意在网民最聚集的微博平台开号发声,选择性地使用网络。殊不知,“鸵鸟好当,却脱离天际”,自微博元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的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在具有裂变式传播属性的微博上被引爆,微博已经是各级党政机关不能忽视的第一舆论阵地。逃避不是安全,而是更大的隐患,领导干部想要通过互联网借船出海,不仅微博这个主阵地不能丢,在贴吧、分答、知乎、头条、微直播、弹幕,以及更新的VR互动等平台,一个都不能缺位。 

  二、懂网不能“冻网”。治理舆论犹如治水,不能只堵不疏。一些政府部门面对“大V”的舆论监督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积极回应,而是想尽办法堵其口、删其帖,认为“看不见就是最安全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低门槛的发帖规则往往是这边刚灭了一帖,那边又涌出一大片。“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上舆情往往是网下政情的放大投射,如果仅仅将删帖作为处置舆情的主要手段,涉事部门绝不会成为舆论博弈的赢家。民意在于疏导,舆情在于引导,只有“疏堵结合”,积极接受“大V”正面监督,及时处置“大V”不良言论,廓清网民模糊认识,第一时间掌控舆论主动权,才能成为舆论场上的赢家。 

  三、用网不能“甩网”。眼下,应对“大V”舆论监督、处置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日常。市场上由此兴起了一大批以此谋生的舆情公司,它们通过“报网情”、“舆情预警”、“舆情抄告”等手段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生态不够了解,或是不愿了解,滋生惰政心理,将舆情监看、舆情分析,甚至舆情报告“甩手”给舆情公司,甚至是将私密的舆情工作外包给了第三方,这种做法显然缺乏严重的安全隐患意识,弊端显而易见。面对舆情,主动有位、积极作为,才是让互联网变成工作“助推器”的正确态度。(独孤剑)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