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左右之争挥之不去的主因

发稿时间:2017-02-06 16:39:00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中国青年网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一段时间以来,左右之争分歧日益增加,甚至演变为“拥毛”派与“拥邓”派的“互撕”,几无共识。由于左右之争在政治中国敏感而且根本,又由于观点之争有异于“党争”,后者范围有限,前者参与者众。所以,是否化解争端,影响的是能否统一全党思想和意志,集纳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因而至关重要。

  为什么左右之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甚至成为百年难题?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得到实践检验的发展路线,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致使旧有争论没有消除,新的争论产生出来,尤其是争论已经由理论界转到社会公众阶层,甚至加入了暴戾成分。任其发展下去,“批判的武器”注定演变为“武器的批判”。

  如果以宽阔的视野来看,上述现象就不应当产生和存在,因为世界政治生态变化已经瓦解了左右之争的基础。2016年末,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埃米尔·辛普森在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发表文章:《长达200年的“左派”和“右派”概念已经完结》。文章认为,“左派”、“右派”这两个源自法国大革命的两个概念,尽管长期成为描述政治现实的基本概念和政治框架,但现在新的框架开始形成,这就不是二元对峙时的政治框架所能界定和解释的。比如,是否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

  然而,世界政治生态的变化并没有对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太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左右之争的影响更是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形态来看,任何人都秉持一定的价值观,同时,不同人的价值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一个社会坐标系上考量的话,就处于不同的点上,这个点实际上就是方位,因此形成左中右的区别。由此,既然存在客观上的左右之别,引起纷争也属自然。

  从政治形态来看,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论断,既然任何人都从属于某个阶级,必然存在“站队”问题。当走向两个极端的人多了,就会形成思潮,甚至形成对立和冲突。近两百年的国际共运和西方对峙就源于此。尽管国际共运在世界上陷入低潮,但中国仍然坚守,于是全球视野下的不同国家进行了不同选择。

  从民族文化传统来看,中国社会并不善于通过“平衡、妥协、寻找最大公约数”解决分歧,有时候反而会用极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左右之争的原因,很多人不以理服人,而是采取漫骂与恐吓,甚至诉诸武力的方式。这就是一些人在评价毛泽东与邓小平时,缺少客观公正与辩证思维,且戾越来越浓厚的原因。

  其实,上述缘由都存在,但并没有切到要害,真正导致左右之争热度不降反升的原因,在于一系列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横亘在前面,迟迟未获解决,因此模糊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尤其无法使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政治上总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大众只能凭借既有的历史经验和各自的思维方式与判断力认识问题,结果便是主流无法确立,多元无序无度冲撞。

  有哪些重大理论问题在困惑着我们的的思想,客观上为左右之争提供土壤和条件?

  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在哪里?我们的政治理想、政治逻辑、价值系统,乃至伦理道德和社会评价体系,皆奠基于共产主义信仰。所以,是否坚定这一信仰,不仅决定着共产党的政治基础,并且关系到社会价值系统的建构与大众的精神追求和归宿。革命战争年代乃至“冷战”时期,坚持这一信仰至少在逻辑上不成问题,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问题产生出来。“社会主义消灭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过去的路径,而今世界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着力建设的是和谐世界,而不再“输出革命”,那么实现共产主义的新路在哪里?没有路的信仰就是抽象的符号或招牌,不会产生真正的号召力。

  二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还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这个主义奠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构成革命逻辑,及其革命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问题是工业大生产时期的资本与劳动力关系,正在为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关系所取代,用剩余价值学说解释现实,现有的政策制度必定错。同样,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史观,不管在革命还是建设阶段,我们都没有真正遵循,相反,“精神万能”,“革命精神高于天”,大量存在。如果不解决“两大发现”的现实存在,马克思主义甚至会异化。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逻辑与科学定律是什么?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内生性理论建构,因此国际共运席卷半个世界。后来,因为苏共理论僵化,致使苏联走向解体、东欧发生剧变。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走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道路,因此创造出一个个辉煌。不可否认,实践成功的同时,理论上远离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显然不能放弃成功的实践,向传统理论上靠,这就需要实现重大理论突破。这不能通过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来反证或推导自己的先进与科学,只能探寻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逻辑和科学定律,以此支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了谁和依靠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道义力量所在。问题在于,革命时期讲为人民服务很容易看清,“打土豪分田地”厘清的就是阶级关系,进入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民众都成了共和国公民,其间只有阶层之分,没有阶级之别,这时再讲人民,其内含和外延未必很清楚。

  五是要不要继续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邓小平提出这个思想时,得到了党内外的广泛认同,因此推动改革开放深度发展。今天有许多人开始置疑,要不要继续坚持这一直接影响左右之争的思想。当然,科学的态度是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我们所以把反左突出出来,有规律与逻辑。任何政党或民族都有向自己所持主义靠拢的天性和历史惯性,左派政党、右派政党、民族主义政党皆如此,理性的政党应当防范自己走向极端,问题是面对已经向两个极端的民众,必须在理论上说服。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客观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强“特色”弱“共性”的理论能不能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规律表明,小国弱国更讲“特色”,既然不谋求领袖世界,也便把重点放在避免被其他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因而更突出“特色”。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参与世界规则制订,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指标就是创造引领人类文明前行,没有可复制的制度和文化,便无所谓引领。这个问题看似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根本在政治观或政治路线。因为走阶级斗争的道路,便不需要考虑普遍性,而走开创文明的道路,一定要由强个性转向强共性。这一点对我们的理论突破有很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